供稿部门:校农业农村研究院、创客学院 作者:杜娅 审核人:史丽涛 发布时间:2025年01月27日 10:16 阅读量:
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,推动《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落实落地,2025年1月13日,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《重庆教育现代化八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的通知。由我校提出并培育的《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迭代型塑的八年行动》教学成果经验被第一项《立德树人固本铸魂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中“全面加强劳动教育,为学生学工、学农、学服务等建设一个全息育人实践场域”采纳。
2014年以来,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发布新型职业农民、乡创客和乡村工匠迭代培养的系列文件。学校农业农村研究院、创客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有关单位跨界合作,针对在学乡创工匠到在职乡创工匠“乡创意愿不浓、乡创知识不精、乡创能力不强”的问题,秉承学校所在地教育家陶行知“创造教育”思想和企业家卢作孚的“乡村建设”理念,统筹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,2014年立项国家社科课题《城镇化进程中“五位一体”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》,并于2017年结题形成《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迭代育训方案》,先后在城乡人文地理、旅游管理、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试点推广,形成“生源息、生产息、生成息”(全息)和“立心领域、厚识界域、富能场域”(学域)集成的“全息学域”迭代型塑系统,培养了一大批从“守艺人”到“创艺人”的“爱乡村、懂农业、会数智、善经营”的乡创工匠,被授予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乡创教育行动示范校。
该成果在国内外院校及乡镇推广,经过8年的实践已形成三大亮点:一是理论的重大创新。依据新型职业农民、乡创客和乡村工匠的迭代发展要求,创造性提出“乡创工匠”概念,界定其“向乡情怀、兴乡器识、强乡本领”内涵特征,形成“迭代型塑、终身育创”的鲜明特色理论体系;率先牵头编制了《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体系建设规范》全国团体标准、《新质创业力教学实训系统V1.0》软著和《大国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概论》学术专著;二是实践的关键突破。依据乡创工匠成长规律和生成环境,构建“生源息、生产息、生成息”(全息)和“立心领域、厚识界域、富能场域”(学域)的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迭代型塑系统;开拓“立心领域”,厚植乡愁情怀,触动“想创”;融合“厚识界域”,提升乡知水平,驱动“会创”;创设“富能场域”,淬炼乡创技艺,推动“能创”;三是应用的广泛影响。已培育乡创工匠及乡贤导师3万余人,支持1700多个乡镇建立“创富学堂”;“全息学域”在830多所院校应用,并辐射到泰国、新加坡等15个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2024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“大国乡创工匠论坛”将该成果向全球发布。该成果在《重庆日报·向总书记报告》特刊登载,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予以报道58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