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稿部门:音乐舞蹈学院 作者:李琼 审核人:王婕 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23日 16:38 阅读量:
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副校长兼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王婕
一、学院简况
音乐舞蹈学院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,现有教职工93人,在校学生1397人。曾荣获“全国美育工作先进单位”“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”称号。先后开设音乐表演(2016年)、舞蹈表演(2019年)及重庆市首个音乐教育专业(2023年),已形成“以演促教、以演促学、演教结合、服务地方”的发展理念,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二、人才培养
(一)培养思路
学院立足培养“跨文化视野高素质应用型音乐舞蹈人才”的培养定位,在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专业上,坚持“技艺并重、强于实践”,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。在音乐教育专业上,则秉持“一专多能、全面发展”,着力提升音乐教育能力和综合音乐特长。在培养特色上,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,音乐表演、舞蹈表演专业,通过舞台训练强化实践能力。音乐教育专业, 通过“1主修+2辅修+3基础”的多元化教学,提升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。
(二)培养举措
1.硬件设施投入——基建智慧赋能夯实育人根基
学院于2023年建成134间智慧琴房、5 间数字化艺术理论教室、2间数码钢琴实训室、化妆实训室及16间智能舞蹈功能厅。
2024年,玉兰艺术中心建成,中心荣获“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”奖,被《人民日报》誉为“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”,被重庆市文旅委指定为“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”的举办场馆。主厅为华彩音乐厅,设有827个座位,声场效果精确控制在2.0秒。中心还设有录音棚、6间音乐排练厅及容纳300人的学术报告厅。
2.师资团队建设——跨文化师资铸就多元团队
学院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,引进美、德、法等近20国硕博研究生,更有国家文旅部人才、市音协理事、市高教指导委员及市教育教学评估专家等14位专家组成跨文化教师团队。学院聘请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华教授、中央音乐学院李鳌教授、北京舞蹈学院周鹏教授等知名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,为学院专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客座教授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华
3.理论课程改革——课程育人引领教改创新
课程建设上,深入贯彻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理念,以“价值引领、文化传承、技艺创新”为导向,系统推进理论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《声乐艺术指导》获评市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,《音乐欣赏》摘得"大思政课"优秀案例桂冠。
4.实践教学创新——三维实践驱动创新人才培养
我院紧握实践之舵,构建了“一体两翼三平台”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。
以校地共建为“一体”,与重庆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旅委、市音协、重庆市歌剧院等9家单位紧密合作、资源共享。
以课程育人为“两翼”,其中,实践翼——是专业技能与艺术素养深度融合,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,著名歌唱家阎维文、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华、川剧皇后沈铁梅等参演,获《人民日报》、央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;创新翼——与地方行业协会合作开设非遗课程。如《巴渝非遗音乐》《川剧艺术》等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
形成实践教学“三平台”,与区社科联携手,全国首创美育人文社科基地——获批14项教改科研项目;与重庆市川剧院共建重庆首个川剧艺术教育普及基地——多次举办川剧活动普及非遗文化;自建学院“研—学—演”于一体的艺术团实践平台——学生获奖总数超600项,在重庆市“大艺展”中,斩获一二三等奖共计25项,成为学校艺术新名片。
5.社会服务特色——文化服务彰显使命担当
我院将专业实践投入服务地方,年均开展社会服务演出30余场。316名师生亮相市七运会开幕式,受到了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与认可;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”,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与我市艺术家共献精彩演出,彰显文化力量;学院联合校园文化委员会成功举办“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迎新晚会”吸引50余家媒体报道。
6.对外交流布局——多维构建国内外合作生态
我院扬跨文化之帆,“点、线、面”开创对外合作交流新局面。
(1)点状突破——构建国际名校合作枢纽
点—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、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固的“点对点”合作关系。
(2)线型延伸——“学术线+艺术线”双轨并进
线—邀请韩国著名艺术家进行访问交流,成功举办两届中韩“今夜无眠”音乐会,形成多线条对外交流。
(3)面域拓展——“升学面+合作面”立体化布局
面—创建留学平台,学生入学海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。与北京舞蹈学院达成社会服务合作,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达成教材共建合作等。
(三)人才培养成效
近五年实现教学零事故,新生报到率98%领跑同类院校,毕业生就业率达99%、专业对口率达85%、学生满意度达99.5%。
未来,音乐舞蹈学院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“以评促建,以评促改,以评促管,评建结合,重在建设”,全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。